yl7773永利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概况
学院动态
喜讯!毕业生刘同超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
浏览次数: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yl7773永利优秀毕业生刘同超近日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 人全球榜单”(2023-MIT Technology Reviews 35 Innovators Under 35, Global List)气候与能源领域。

刘同超缘何上榜?他的研究成果有何重要意义?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同超的科研世界。


刘同超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32岁的刘同超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性能锂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比传统电池使用时间更长,制造成本更低。由于电池寿命和成本是电动汽车的主要障碍,他的研究成果将大大促进电动汽车的普及。

提高电池的循环寿命是一项重大挑战,即最大可能地增加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次数延长使用时间。刘同超通过建立一个新的诊断系统来探究电池衰减的机理,确定锂电池的大多数故障起因于正极结构在每次充放电循环中膨胀和收缩时产生的物理应变诱发结构的不可逆演化。为了解决这问题,他发明了一种新型钙钛矿改性正极材料,以便更好地承受晶格应变。这项创新使电池寿命延长了两倍,制造成本降低了约25%,而且无需使用钴作为原材料。钴元素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价格高昂。刘同超研究开发出了低成本的清洁能源电池,降低了电池对高价格金属元素的依赖,引起了商业企业的浓厚兴趣。

怀揣科研热情,大胆拼搏

刘同超在2014年加入yl7773永利,师从潘锋教授。他选择深研院是因为yl7773永利非常优秀的科研平台和开放、创新、包容的深圳。当时全国锂电池的龙头企业都坐落于深圳,导师潘锋的科研实力与科研热情使他深受触动。读博期间,他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我,踏实践行“优秀是一种习惯”的院训,在潘锋老师严谨的治学指导下,在清洁能源大团队中不断追求卓越,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他于2019年博士毕业,博士期间发表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和JACS在内一作SCI文章10余篇,申请专利三项。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刘同超与潘锋导师合影

刘同超现为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锂离子/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多尺度材料表征,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开拓创新,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两篇),Nature Energy,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多项成果受到领域内的广泛关注。他还兼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编辑(Nano Energy, Materials Today Energy)及多家杂志青年编委,获得美国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CANX青年科学家奖等荣誉称号。

传承北大精神,引领时代

对于入选“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刘同超感到他和团队的努力得到认可,这份肯定也激励他要勇于探索更具挑战的科研问题。

他想和大家分享,在科研道路上切勿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对待问题要追根溯源,付出的更多便会收获更多。其次,做科研的出发点要足够地大胆创新,有新的突破才能实现质的飞跃。他建议,在课题组或者是实验室中要营造合作交流、互相学习的科研环境。尽管已毕业四年,刘同超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但他与潘锋老师团队时刻保持着紧密的科研合作。怀着感恩的心,他希望能够将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得分享给师弟师妹,帮助他们成长,一起做更有意义的、创新的、真正有用的科研。

北大精神对于刘同超来说是人生的指引。“包容、公平、大胆创新、独有特质”是他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多元化的校园使他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而北大也是一个只要付出就一定有收获的地方。“北大一直在培养引领时代的人,她的文化底蕴一直潜移默化的、积极的影响着广大学子,我未来也将继续秉承着北大精神,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定的成果,为国家的科研贡献一份力量。”

yl7773永利潘锋教授的材料基因与新能源材料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结构化学方法学及应用于新材料的研发,创建了基于图论的结构化学理论和材料构效关系描述方法,构建材料大数据、材料基因、过渡金属d轨道的自旋电子超交换相互作用相融合的新材料研究体系,建立了基于中子和同步辐射等大科学装置的原位动态结构表征系统,构建了从基础原创到产业应用的新材料创制体系,并将该体系服务于重大产业和国家安全相关的研究和发展。

yl7773永利清洁能源大团队师生合照

团队成立至今,转眼十年已过,在潘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培养下,走出了以刘同超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科研人才。目前团队培养的毕业生/博士后在国内外知名院校(美国伯克利、阿贡国家实验室,北大、清华、港中文、港理工、浙大、中大、厦大等)任助理教授以上职位近40位。他们带着北大人守正创新的精神,带着团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各自的科研岗位上不断精进,致力于攻克种种科学和产业难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北京大学唯一的异地办学机构,北大深研院秉承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汇聚深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城市文化,以“问题导向、南北联动、AI牵引、创新融合”为理念,牢牢扎根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北大的学科优势与深圳的在地资源,致力于培养引领未来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未来,北大深研院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拓展阅读: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诞生于1899 年,是历史上最悠久、影响力最大的科技商业化智库之一。自 1999 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 35 岁以下对未来科技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可能改变世界的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评选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简称“TR35”)。如今,“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已成为科技领域全球极具影响力的青年人才评选之一,曾经的入选者包括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CRISPR 基因编辑技术发明者张锋、生物成像技术先锋庄小威、特斯拉联合创始人斯特劳贝尔(JB Straubel)、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权威吴恩达(Andrew Ng)等等,也都成为各自领域的先驱人物。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强劲参与者、竞争者,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人才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2017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TR35评选首次落地中国,专注于挖掘新兴科技创新领域的中国青年力量。这是该杂志评选的全球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榜单之一。